人民新闻

您当前位置:人民新闻 >> 资讯 >> 浏览文章

光玺中医:开创健康医学新模式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3582

 潍坊高新区光玺中医针灸研究所

     潍坊高新区孙光玺中医(综合)诊所

   主任中医师   孙光玺

   2025.3.20.

一、中国医学模式

我们的祖国要发展,要壮大,要构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让人民更幸福更安康,就必须要拥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中国医学模式,来主导和规定我们的医学哲学、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空间。让中医宏观的辩证医学从本质上认识人类的疾病,与西医生物的实验医学从实质上认识人类的疾病相互融合,共同建立一个由辩证唯物论为基础的医学哲学、医学科学发展的中国医学模式,这就是中国医学之思维。

中国医学模式是以辩证唯物论哲学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中西医的医学哲学、医学科学相互融合的崭新医学,不仅涵盖了中医三才医学模式“天人合一”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的整体辩证的本质认识过程,而且也包括了新医学模式的形态--代谢--功能--社会--意识各方面在物理、化学、数值化的实质认识过程。也就是说,将来我们培养的医生,必须都是既要掌握中医三才医学模式中医辩证医学的知识,也要掌握西医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知识,用融合了的中西医学模式的医学知识,指导我们的医疗工作。这样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中国自己的医疗队伍,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

中医“三才医学模式”:三才即天、地、人。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居于天地之间为和。古人认为阴阳交泰,上下升降,运行不息,是自然界一切现象形成和演变的根源。因此,天地人“三才一

气”之说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医学模式,故称之为三才医学模式。

当前,大部分中医学者现在仍然喜欢沉浸在“阴”啊、“阳”呀、“气”啊、“血”啊、“津液”呀、“脏腑”啊、“经络”呀,。以及“正气存内,邪不相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等宏观的高级境界的认识层面---宏观认识,在这些高级境界的朴素的宏观认识语言哲理之中,在“直视观察”上搞辨证,“由表及里”地辨证着疾病的宏观认识本质,收获着辩证医学的宏观本质认识的丰硕果实。不能把西医学赐给的丰硕的数、理、化方面的、更有活力的实质认识,不在事物的实质上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不去认识人的细胞长的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细胞内部结构状态变化和生长代谢过程的理化变化?在“虚邪贼风”中不去认识“微生物”这个概念,但在“虚邪贼风”中是有微生物参与的。不知道“细菌、病毒感染”的含义,就更不清楚细菌的形态、大小和生长条件、代谢方式、繁殖过程、传播途径、流行规律等。而只能根据《素问·举痛论》中所说的:“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那样,用人的感官来获取病人临床症状的感性认识,用望、闻、问、切来感知病人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例如将“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微渴、微咳、无汗或少汗,舌尖边红,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具体的、特殊的、“正邪相争”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风热犯卫’的这个矛盾共同性的‘一般’的理性认识”,从而步入了《灵枢·本神》中所说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的思维递进式研究过程。就“风热犯卫”来说,临床虽然辨证明确了并且完成了“风热犯卫”的从“特殊”到“一般”的理性认识过程,这样只是辨证的认识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所在,还没有认识到疾病发生的实质问题,弄不清人体在感受外邪前后过程中,人体“正气”“邪气”相争的具体的实质变化情况,不知道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的生理、病理变化情况和病灶局部的生理、病理的具体变化情况。不知道侵入人体卫分的“风热”邪气,是怎样导致人体发病的?是一种什么物质或者什么病原微生物在对人体作怪?其作用机制或者生长繁殖特性、流行传染规律情况如何?临床药敏实验情况如何?代表人体“正气”的人血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数值是多少?细胞的大小?白细胞分类的比值?红细胞、白细胞形态的变化?抗体、补体的数值是多少?我们那些战斗在现代辨证中医战线上呕心沥血的同仁们,为此已经付出了艰苦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他们通过临床辨证,认识了“风热”这个“邪气”的本质。通过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就知道这个“风热”邪气的特殊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属性、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生长繁殖特性、流行传染规律,认识了“风热”这个“邪气”的实质。他们通过现代医学的临床检查检验项目,知道了人体“正气”的具体情况,清楚了“正邪相争”时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具体情况,阐明了“风热犯卫”所引起的人体生理、病理作用机制。这样抓住了矛盾的实质,更有利于中西医去寻找“治病祛邪”的方法。他们根据病人的临床辨证和临床检验情况“求实看本”,可以选用相应的药物,调节病人体内的电介质,合理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正确的应用“抗生素”、银翘散、桑菊饮、桑杏饮、或者麻杏石甘汤等,并且对其进行了药动学、药代学、毒理学的研究。这样才真正地完成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再把这个既认清了”本质“又认清了”实质“的“一般”的认识应用到临床实践的当中去,去阐明“风热犯卫”时人体内外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特殊性和相对性,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运动规律,形成现代辨证中医学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和所规定的本质,区分开辟了现代辨证中医学科学的研究领域,进行着现代辨证中医学的科学研究工作。

我们的先人不断“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用朴素的唯物辩证论的思维模式,在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二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宏观上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时代和生产力不发达的因素,而没能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的本质进行具体的实质性的研究,只看本质不看实质,至今仍然停留在“直视观察”辨证施治的宏观层面上。甚者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逻辑性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的抽象的公式, 是一种意会本质而看不清实质的认识,这样就无法确定内外因素对人体产生的各种特殊矛盾的实质,也无法寻找疾病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无法辨别疾病实质的异同,也就不能区分中医学科学研究的领域,不能区分科学研究领域的中医学,大谈“发展”是非常困难而且是不可能的!这样只看本质,不看实质的研究,是一种意会本质而看不清实质的研究,是一种没有目的而毫无方向的研究趋向!

中医学要顺应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强劲动力的惯性拉力作用,以非常开放的心态吸纳现代医学所有的科学成就,适时跟踪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瞧准现代临床医学系统中的反馈机制的被忽略和临床上反馈机制的被忽视的缺陷,把准了现代辨证中医学发展的良好契机和充足的发展空间,正在悄然地建立并且扩大着中医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 进行着“临床辨证→寻找察看实质→科学辨证认清本质”的高一级的认识方法,是“求实辨证看本质”的现代辨证新医学的认识方法,是中国医学发展的科学之路。

西医医学模式:大约500年前,西医学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中,应用自然科学的科学技术,顺应了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首先了解人体“内因”和“外因”的物质运动形式中各个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许多不同质的的特殊的矛盾本质的区别,“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在微观上,应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数值的、系统的对人体肉体物质的自然生物属性和影响人体生命的外部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形态~代谢~功能”为研究轴心,形成了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生物医学,1977年4月号的《科学》杂志曾刊登了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乔治·L·恩格尔发表了《呼唤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一文,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以“还原论”为主导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深深认识到心身分裂的研究格局必须要打破,并且试图梳理和寻找病患的意义,疾病体验的意义,追查职业冷漠的元凶,以期扭转“见病不见人”、“生物因素第一”的职业偏见。以促进医学由唯一的、偏颇的科学化,回归到人性化与艺术化,最终实现医学的本真意义(德、行、技、艺)和同一价值(真、善、美的统一)。

    新的医学模式开辟了人文医学、社会医学的新课题,对“心身二元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直接推动了心身医学的统一,社会医学的兴起与建制化,促进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医学哲学向多元模型与卫生服务人性化的制度转型。

因为受到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的影响,在医学科学研究中,虽然对人体“内因”和“外因”的物质运动形式中各个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许多不同质的的特殊的矛盾本质,“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在微观上,应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数值的、系统的对人体肉体物质的自然生物属性和影响人体生命的外部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但是却没有把内外因素统一起来研究分析的认识运动的整体性的认识运动过程。也就没有形成人类认识运动的整体性的认识运动过程,也就没有完成矛盾运动的一个运动的认识运动过程。造成“内外因分离”的研究格局,使有的医学研究只有“特殊”的认识阶段继续进行到“一般”的抽象过程,也就没有了“由一般到特殊”的实践检验过程,在医学研究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未知和疑问。有的研究由“特殊”的认识阶段进行到了“一般”的抽象阶段,在人类生命科学研究的旅途中顺应了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完成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确实是完全的全面的变化的认识了某一问题的共同的本质。并且进入到了“由一般到特殊”的实践检验,所以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表现的迅猛异常,硕果累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也积极倡导这一新的医学模式,提出:“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形态、精神和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认识到人的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进步的技术问题,不是局部病灶的有无决定是否健康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与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问题。

新医学模式冲破了“心身二元论”的束缚,注重了人体肉体物质自然事物属性和心灵精神层面上的科学的整体研究。注重研究人体内外因素矛盾运动的特殊性,但却没有把新医学模式置于哲学的抽象认识之中,偏颇的丢失了对于疾病的本质上的研究,忽略了人体内外因素矛盾运动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进一步忽略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从而丢失了生命哲学上的抽象研究,并且在系统的反馈机制上有过多的被忽略和治疗上有过多的被忽视,影响了西医学的进一步的发展。

            二、中西医结合的初步认识。

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了,可现在中西医学仍然是各拉各的套,各走各的道,中西医都在“始终顺旧、原汁原味”的按照各自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和所规定的本质向前发展着,从而形成了我国特色的“中西医分离”的发展奇观!这是很普遍的。

“中西医分离”这种思想,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甚至是顽固不化的。从1835年西医学传人中国那一刻起就产生了,既有东、西方历史文化发展不同的原因,也有东、西方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缘故。人们认识不到并且没有懂得中医、西医都是“医”,中药、西药都是“药”,都是人们用来治疗疾病的工具,中西医的医疗方法,中西医谁都可以用,小夹板固定术西医骨科医师可以使用,石膏固定术中医骨科医师也可以使用,为什么要分得那么清呢?有必要吗?

一个骨科医生,同时掌握小夹板固定和石膏固定困难吗?中、西医的共同使命是对具有相同生物学特征的人类给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这是我们已经认同了的。而“中西医分离”的局面却在我国已经进入第二个世纪了,我们还不觉醒吗?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哪里呢?

一方面,代表中医的三才辨证医学模式和代表现代医学的新医学模式,都是在按照自身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和所规定的本质不断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中医学缺失了现代医学的生命科学的自然科学的实质研究部分,现代医学缺失了哲学中生命哲学的本质研究的逻辑推理部分,他们在其中的在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同质的。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要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硬是黄牛配白马,是生不出黄牛也生不出白马来的。就是让它们拉车,单独拉,力量小。一起拉,步调也是不一致的。

另一方面“中西医分离”的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全国性的已经被人们认可了的医疗制度和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导致了医学教育方向迷失。例如中医院、西医院分立,中医学院、西医学院分设,医疗保险分别规定,职工(离休者除外)门诊的针灸治疗费不能象西医手术费那样得到报销,针灸治疗的效果再好,对病人再有利,针灸治疗费报不了销的,病人望而却步。西医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不行,再换另一种,反正能报销!这种人为的政策造就了西医的医疗市场表面上的的兴旺,致使中医市场门庭冷落,日趋萎缩。如果这种制度和政策反转过来的话,中医针灸可就红火了,一有政策,二有疗效,怎么能不火呢?不过这只是如果。因为人们头脑中的“中西医分离”思想还顽固不化呢!由于这种“中西医分离”认识的惯性作用,又进一步导致西医医疗费用的上涨和医原性疾病的增多,中医学发展空间的难度加大。进一步导致在医疗临床结构设置中,中西医分离的现象突出,大约99.99%的二级以上的西医医院中,只有中医科、针灸科的分离格局,而在相应的西医临床科室中,都没有相应的中医师或针灸师,有个别的保健科室,个别设置了中医医师的情况,只不过仅仅是作为边缘力量使用罢了。即是在正规的中医院中,真正根据现代医学的临床检验检查结果,去应用中医学理论指导治疗疾病的,也是凤毛麟角少的可怜。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凡神经内科收治的病种都采用针灸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做法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是解决“中西医分离”的一个方法。江苏省中医院几十年的宝贵经验,就是在突出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和成果,作为医院的发展方向,这样,既看“本质”,又看“实质”,不仅提高了医院的综合诊治能力,还开拓了现代辨证中医学的研究领域,提高了中医药的研究水平,提升了中医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加速了现代辨证中医学的发展,

中西医分离造成了医疗市场经济的操作偏差和混乱,在我退休时,2011年,当时许多政策不利于中医发展的情况,我想如果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小夹板固定收费,和石膏固定收费都是160元的话?如果针灸治疗费用能在医疗保险报销账目上有立锥之地的话?那该多好啊!但仅凭提高中医医疗的收费标准,增加中医医疗项目的收费,加大对中医药行业政策保护和支持的力度,就能促进中医发展吗?回答是“不能”!因为中医的步履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时代和生产力对三才医学模式认识上的偏颇,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只是认清了事物的本质,而没有弄清楚事物的实质。二.是“中西医分离”的思想认识和中医教育、医疗政策的层层障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这就是中医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摆脱这种认识上的偏颇,不解决中西医分离的思想意识问题,中医学是站不到前沿的,现代医学也是跟踪不上的,管理能力匹配也是到不了位的,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在2006年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所指出的“用现代化方法研究中医药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但这不是抛弃中医,而是有利于中医药在临床上发挥更大作用”。例如:疟疾这一疾病,系由蚊子叮咬人后传播疟原虫于人体而引发的一种疾病,应用化学药物或应用西医的研究方法提纯的中药化学成分的治疗是特效的,特别是著名青蒿素研究专家李国桥教授研制的第四代抗疟药Artequick,不仅疗效快,治愈率高,而且只需二天疗程,每天服药1片,价格仅为同类药物的一半,这是符合循症医学的运行规律的!是现代辨证中医学的一粒璀璨明珠。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由于“心身二元论”基础的偏颇和不稳定性,导致了生物医学自身运动和发展,并且已经完成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新医学模式的转化,这是必然的,势不可挡的。中医学正在按照自己的物质运动形式和所规定的本质,正在加速摆脱“三才辨证医学模式”的束缚,向着新的现代辨证中医学模式的方向快速转化,这也是必然的,势不可挡的。

    原我国卫生部部长陈竺于2007年10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开幕式上指出:“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如何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如何将西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东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治病效果应是一个方向。”

    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应用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注重研究人类生命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统一性和斗争性,来揭示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挖掘继承和发扬。同时注重研究人类生命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应用现代自然科学为我们建立的研究平台,进行“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要抓住事物的实质,揭示人类的生命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和所规定的本质。鄙视“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保守作风,反对“心身分离论”“内外因分离论”的研究方法,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的研究方法,去探究保障人类健康最合理、最正确的途径,以非常开放的心态吸纳现代医学所有的科学成就。适时跟踪最新的科学发展,促进中国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化。

让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的周围,以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武器,顺应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提高”,铲除“中西医分离”思想,“突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为创建一个“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的中国医学而奋斗!


Copyright © 人民新闻 版权所有